在2024年初的中国经济年报中,政府精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在这一背景下,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AI)产业正火速崛起。几乎在一夜之间,来自互联网巨头和初创企业的竞相涌入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大模型正成为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商业化路径的分化与坚守将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数字化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全世界内,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普及正不断加速。而在中国,随着政策的支持,大模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情参加到各个行业中。面对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压力,这一些企业都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定位的盈利模式,降价已成为一种新趋势。2023年,多家AI公司相继宣布降价,这引发了一波行业内的价格战,甚至被认为是“百模大战”的前奏。
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例,此公司在2023年5月发布的DeepSeek-V2开源MoE模型,其API接口定价几乎是GPT-4-Turbo的百分之一,令人瞩目。随之而来的智谱AI也迅速紧随其后,降价至1元/百万tokens。这两家公司以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吸引了大量企业用户,成为降价潮的典范。之后,包括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在内的诸多大牌企业也加入了价格战的行列。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市场渗透率,也显示了大模型行业成本结构逐渐优化的趋势。
降价潮的背后是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尤其在融资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资金支持成为新兴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条件。据IT桔子统计,2024年国内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已发生150起投资事件,这无疑为大模型公司可以提供了应对价格战的资本保障。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融资市场上愈发受到关注,成为少数能够继续通过融资扩张的企业。
在商业化路径上,大模型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从市场反馈来看,面向B端及C端市场的策略各有不同。智谱AI和零一万物作为“全能型选手”,两者均已布局B端与C端,这种多元化策略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并最大化其收益。智谱AI的C端App已拥有超过2500万用户,显示出其在个人用户市场的潜力。与此同时,零一万物则在国际市场上积极开拓,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化机会。
相较之下,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则更加专注于C端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月之暗面的Kimi智能助手,在多个平台的活跃用户已超过3600万,说明其在个人用户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百川智能则专注于B端,尤其是在医疗与金融领域,通过自研的通用医疗增强大模型,其在业内的知名度逐步提升。
对于市场的未来,行业专家普遍认为,2025年之后,大模型市场将会迎来新的洗牌与重组。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预计,该市场或将只剩下六家左右的龙头企业。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了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及潜在的优胜劣汰机制。对于尚未建立起竞争优势的初创企业来说,如何在这一波变革中立足,将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模型市场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在较高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下,部分大模型企业已建立起多元化职业及产品布局,及时回应市场需求,以求达成盈利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业也积极拓展出海,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然而,跨国扩展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及复杂的监管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适应海外市场的运营要求,将是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
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国大模型市场的竞争者各有侧重,B端与C端市场的不同模式也将使得这种竞争格局变得更多样化。虽然降价与融资为大模型公司可以提供了短期生存的助力,但长期发展依然需要更加稳健的商业化路径。进入2025年,中国大模型市场能否迎来新一轮的创新与突破,还需要业内各方共同努力。
总之,大模型的崛起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经济形态转变的缩影。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整合技术与商业,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盘活市场。展望未来,唯有一直在优化商业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